【九龍樂善堂145周年】樂善同行145載 「樂屋」助安居
九龍樂善堂成立於1880年,紮根香港服務大眾已逾145年,一直以「救災紓困、贈醫施藥、興學育才、安老培幼」為宗旨,提供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等服務。樂善堂的服務一直與時並進,變得更多元化,發展至今,轄屬單位已開展至逾85個,遍佈港九新界,並擴展至大灣區,為民生服務,讓我們一同回顧及了解樂善堂145年的善業發展。
善業始於九龍城 秉持「救災紓困」宗旨
早於十九世紀中期,當年中國官員前往九龍城寨視察時,均會於龍津石橋的碼頭登岸。碼頭附近有一個墟集,設有「公秤」,供附近市民貨商交易時先秤量貨物,再進行交易,而每次秤量所得的款項全數用作贈醫施藥及助殮之用。直至1880年,這個辦理慈善事業的組織,正式成為一個慈善機構,並名為「九龍樂善堂」。
樂善堂成立初期,香港經歷嚴重鼠疫,逝者眾多,樂善堂遂提供贈醫施藥及施棺助殮予市民,除開放醫療所為市民醫病,更在西貢設置義塚安置染疫身亡者,發揮「救災紓困」精神。
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爆發,樂善堂延續「救災紓困」使命,在疫情爆發的一星期內設立「口罩銀行」派發口罩和防疫物資予基層人士、為隔離的居民派發食物及平安藥、為染疫大廈居民及少數族裔做檢測、在九龍及香港區設暫託中心為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病的長者提供照顧服務及替市民注射新冠疫苗等。
2010年,九龍城馬頭圍道發生塌樓意外,樂善堂遂成立「樂善關懷基金」,幫助因天災或意外而需要緊急經濟援助的死傷者家屬或家園被毀的人士。基金發展至今,已撥款逾1,700萬幫助無數有需要人士,當中包括花園街大火、黑雨及極端情況、佐敦華豐大廈大火災民等,實踐樂善堂「救災紓困」的使命。
除了救災支援,隨著社會變遷,樂善堂運用創新意念提供社區關愛服務,包括幫助劏房戶改善居住環境及提供支援服務,其中過渡性房屋「樂屋」是樂善堂近年重點推展項目之一,希望為基層提供安樂窩。
積極推展過渡性房屋項目「樂屋」
九龍樂善堂自2017年起,開展全港首個過渡性房屋項目「樂屋」,一直透過不同模式,包括改建閒置學校、在商界捐出的土地或政府閒置土地上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建屋、改裝酒店、裝修唐樓等,為基層提供可負擔租金及適切的居所。8年間共推出12個「樂屋」項目,提供近2,230個單位,受惠人數逾5,000人。
去年大埔「樂善村」及牛頭角彩興路「樂屋」分別落成及入伙,兩個項目皆重用了南昌及宋皇臺過渡性房屋項目的組合屋,達至環保效益。除硬件配套外,樂善堂透過與不同義工團隊及基金會合作,為居民提供社區為本的軟件服務,如學童課後支援、家庭輔導、睦鄰互助、理財教育等,讓家庭適應新生活,連結鄰舍及社區。有「樂屋」家庭更參與「賽馬會躍見新生活計劃」,擔任社區義工隊隊員,服務鄰里,回饋社會。
助居民在社區找到自我與歸屬感
楊太是樂善堂牛頭角彩興路「樂屋」的居民,過去與三名子女寄居於奶奶家中,生活空間擠迫,又因育兒觀念不同而經常產生磨擦,「以前住喺奶奶屋企,每日都好大壓力。爭用廁所係家常便飯,而奶奶對我經常帶小朋友出外做體驗式學習亦頗有微言,覺得唔實際,會鬧我亂咁教仔女,搞到大家都唔開心。」但自從搬進牛頭角彩興路「樂屋」後,楊太一家擁有屬於自己的小天地,生活迎來新轉變,「有自己空間真係好唔同,唔再成日被批評,可以用自己鍾意嘅方式教小朋友,心情輕鬆好多!家庭關係亦改善了!」
在家庭與社交生活逐漸穩定下來後,楊太亦重燃對工作的期望,開始嘗試做兼職工作,「子女大了,我都不想脫節,想接觸下社會。」她更積極參與「樂屋」義工活動和手作坊,主動聯繫其他家庭,分享生活點滴,共同建立社區歸屬感,「現在會主動搵街坊傾計,分享下湊仔心得,甚至約埋一齊去行山做運動。」楊太相信,縱然曾經歷低潮與限制,但只要有機會,就有能力再出發,「我覺得自己都得㗎啦,行出門口,行遠啲,未來會更好!」楊太十分感謝樂善堂的支援,讓她可以改善生活,找到自我,提升自我價值。
樂善堂深明本港住屋需求殷切,一直積極協助房屋局推展房屋相關項目。除過渡性房屋項目「樂屋」外,今年5月樂善堂獲房屋局支持,擔任啟德世運道「簡約公屋」項目(第一期)營運機構,預計今年第四季正式入伙,提供約3,000個單位,連同過渡性房屋項目,合共提供約5,230個單位,為居於劏房及不適切房屋的弱勢社群,提供安樂窩,改善生活環境。
樂善堂將繼續運用創意推廣社區關愛服務,傳揚愛心,關顧市民大眾的需要,提供適切的服務,貫徹「樂善培愛、同行145」精神!
如欲捐款支持九龍樂善堂,可按以下連結:
https://www.loksintong.org/online-donation
了解更多樂善堂服務:https://www.loksintong.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okSinTong/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loksin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