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仔媽媽收到3歲兒子的語言能力評估比同齡幼童遲緩一年多,當刻她腦裡掛上千個問號,「遲緩是什麼意思?」、「點解是軒仔?」「可以醫治嗎?」、「就此一生一世嗎?」、「自己可以做什麼?」。媽媽想像不出未來日子將會如何,心裡滿是擔心、不安和疑慮,害怕兒子失去黃金的成長階段。
軒仔來到中心,社工幫助媽媽慢慢拆解疑慮,並安排接受治療計劃。由於津貼服務訓練節數相當有限,家人將省下來的生活費給軒仔接受治療服務。半年密集訓練後,軒仔由鸚鵡式說話,慢慢懂得說兩詞句子 ; 因懂得表達自己,哭鬧情況有好轉,他的專注力亦有明顯進步。
昔日,媽媽形容自己有如一張白紙,她和家人不知如何與軒仔溝通。為了兒子,媽媽很用心跟從治療師的家居訓練建議。她見治療師利用遊戲增加軒仔的學習興趣,比以往硬綁綁地用紙卡去朗讀物件名稱更為有效。媽媽逐步找到軒仔學習的金鑰,看到兒子日漸進步、少了哭鬧,多與家人表達需要,家人的生活壓力隨之減輕,媽媽的笑容比往時多了。
以往媽媽和軒仔是家裡小群組,二人並肩努力,望可早日追上發展階梯。社工鼓勵媽媽將自己所學的遊戲帶進家裡,例如用煮飯玩具引導他說長句子、用圖卡教他「相同不相同」的概念,讓爸爸和哥哥一同參與,將訓練融入親子活動中。過程中,軒仔感受到被接納、媽媽亦多了兩位好拍檔、爸爸和哥哥又能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與軒仔相處,真正享受一家四口樂融融的時光。軒仔媽媽在育兒路上再不孤單,家人和專業團隊已成為她並肩前行的好伙伴。